2023年“欢乐春节”庆典音乐会柏林举办******
中新社柏林1月16日电 2023年“欢乐春节”庆典音乐会暨《民族盛装》图片展开幕式16日晚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下称“中心”)举办。活动共吸引了150多位中德嘉宾出席,多位旅德知名中国音乐家和德国音乐家为来宾奉上了一场中西合璧的视听文化盛宴。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曾颖如在致辞中表示,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佳节,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多年来,德国各地春节庆祝活动丰富多彩,“欢乐春节”文化品牌更是为德国民众所熟知和认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让德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载体。随着新冠疫情日益放缓,中国及时调整了疫情防控政策,并颁布实施了中外人员往来便利化举措,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中德文化和旅游等各领域交流将迎来不断前行的蓬勃动力。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孙勤航表示,每年中心都会举办欢庆春节的活动,深受柏林民众欢迎。今年中心将推出以“欢乐春节”为主题的线上和线下系列庆祝活动,包括音乐会、展览、电影、文化沙龙、视频图片展播以及春节文化体验等形式和内容。今年中心也将迎来成立15周年庆典,中心将继续致力于向德国公众全面介绍中国的发展状况和成就,促进中德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音乐会开场曲目《即兴曲》和《晋调》由中德艺术家合作演奏,音乐会演奏作品既有《浏阳河》《大浪淘沙》《红梅赞》《春江花月夜》《彝族舞曲》《雨莲花开》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传统曲目,也有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圆号三重奏》、贝多芬《春天奏鸣曲》《加森豪尔三重奏》等西方经典曲目,体现出中欧文明的交流互鉴。
来宾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精彩演出,是对新年最美好的祝福。
当晚,《民族盛装》图片展同时开幕,该展通过多彩绚丽的民族盛装,为观众呈现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文化演进的壮阔画卷,展示中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各美其美的和谐景象。(完)
玻璃吹制:火焰里的艺术******
初冬时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玻璃器皿加工基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经过挑、滚、吹、定等工序,如糖浆般粘稠的玻璃原液在火焰里绽放出千姿百态。
成型后的玻璃,还要再经过切、磨、烘、检、洗等流程,一件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才算制作完成。(王浩庆/文 兰立强/摄)
吹制的第一道工序是挑料。工人用挑料杆在玻璃液中轻轻一挑,一团橘黄色的玻璃液便附着在管口。
随后,吹制工人将玻璃液吹成灯泡状的小球,随后固定在滚轴上保持形态。这一步骤俗称吹“小泡”。图为初步吹制过后的玻璃“小泡”。
在料团成型的基础上再次取料,放入滚料碗中不断转动,滚成圆形,为下一步吹制做好准备。
待料团匀称后,吹制工人从挑料杆的另一头将气平缓吹入杆内,同时转动杆体。吹气时间和吹气量是保证产品尺寸的关键,吹气过大会使制品端部过薄,尺寸偏大;反之则端部过厚,尺寸偏小。
将吹制后的料团放入模具中,一边吹气一边调整角度。在不停吹气和转动下,使料泡不断胀大,逐渐贴合模具。这一步骤被称作吹“大泡”,对吹制工人的技艺要求较高,通常需要多年的吹制经验才可完成。
据工作人员介绍,玻璃在吹制过成中经受了强烈的温度和形状变化,这种变化在玻璃中留下了热应力。热应力会降低玻璃制品的强度和热稳定性。如果直接冷却,很可能在存放、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破裂。
为避免这一问题,玻璃制品在成型后必须进行退火处理。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保温或缓慢降温一段时间,减少玻璃中的热应力。
玻璃吹制的整个生产流程都需在高温环境下实现。图为工人正使用加热枪烘烤瓶底。
等杯子冷却下来,针对杯口处的废料,需按订单尺寸将多余部分进行切割。通常工人会先用玻璃刀割出划痕,紧接着再用火烤,使其自然脱落,确保杯口平滑圆润。
图为工人在给玻璃杯进行“烘口”。
制作完成的玻璃杯还需进行清洗、检验。图为工人透过光线检查成品。
图为工人检查成品。
装箱前,工人正清洗玻璃杯。
近年来,当地的玻璃制品在市场中越来越走俏,还闯出了国门。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